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sfeih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sfeih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sfeih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wsfeihu.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_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_杏彩体育手机版_杏彩注册网站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

来源:杏彩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9-30 19:25:35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很重要。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大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具备极其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便是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科学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前启后的伟大理论贡献,是今后较长时期党的政治纲领和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武器。新的思想,闪烁着全党智慧的结晶,必然有丰富的创新理论支撑和科学严谨的思想体系;新的思想,必然提出解决中国现实和未来的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的总体战略,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振兴”与“衰落”是一对反义词。人类文明史上,乡村的“兴”和“衰”是一对矛盾,有兴则有衰,“衰”与“兴”有时又互为转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乡村衰落的诱因,如何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史上的经验教训,使城乡发展能够优势互补、互为促进,这是可以让我们思考的。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乡村社会的“兴”与“衰”,基本能这样界定,中国乡土社会的兴盛应为“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黄金时代,以乡村农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生活稳定富足;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乡绅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以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为核心价值的社会思想深入人心。这就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中国乡土社会的“衰落”则是在元明清时期。元朝统治者用游牧军事统治方式来治理被征服的农耕社会的极不协调,导致中国传统乡土社会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明朝的专制集权,窒息了中国乡土社会复苏的生命活力;清朝的黑暗统治,彻底使中国乡土社会走向衰落。特别是1840年战争之后,列强入侵,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乡土社会衰落的步伐。诚如鲁迅在《故乡》里所描写的:“……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正是中国近代乡村衰落景象的真实写照。

  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乡村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必然结果。乡村衰落主要有“英国羊吃人式”和“拉美超前城市化式”两种形式。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带来了英国自身的快速地发展,但同时却是以牺牲广大农民利益为代价的。英国在17世纪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的迅猛扩大,使英国的羊毛生产和纺织品生产获得了巨大市场空间,殖民统治者为满足新市场需要而强迫广大农民破产,农田变成牧场,农民被迫转化为工人。这便是被史学家们称为“羊吃人”的英国工业发展之路,同时也是英国农村衰落的根本动因。拉丁美洲式的乡村衰落——过度城市化和超前城市化方式。拉丁美洲国家独立后城市化速度明显超过工业化速度,甚至有的国家还走上了无工业化的城市化之路。政府放弃了乡村建设,农民自己也抛弃了乡村家园,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步伐滞后于人口上涨的速度,不能为居民提供充分就业机会和必要生活条件,使得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实质性转换,带来严重的“城市病”。除殖民时代建筑的城市中心区域为富人所拥有外,大量贫民则居住在城市周边的“贫民窟”。这些贫民窟成了脏乱差和“犯罪”的代名词。政府和农民自己都抛弃了乡村,致使乡村严重衰落破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场激烈的变化,尤其是西部地区,乡村衰落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创造了人间奇迹,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2.6亿农民工进城,使城乡人口流动带来了许多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建设市场的转稳,改变着中国社会结构,由是空巢村、老人村、留守儿童村和贫困村……已成为当下中国(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不争的客观事实,留给人们的不是乡愁而是实实在在的“乡衰”。据住建部《全国村庄调查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78—2012年,中国行政村总数从69万个减少到58.8万个,自然村总数从1984年的420万个减少到2012年的267个,年均减少5.5万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足见对其的格外的重视。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核心问题。乡村振兴正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国整体发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报告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报告再次重申我党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强调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三农”优先,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是有关“三农”问题的内容,这基本成为一种惯例。坚持“三农”优先,在许多政策倾斜、支持力度方面自十八大以来显得更为突出。习深入乡村,关注“三农”,心系人民,把农村精准扶贫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来抓,特别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关爱有加。2016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再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的志向,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穷的地方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就是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的发展必然要有兴旺发达的产业支撑,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居于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科学合理规划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弘扬乡土气息的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使整个乡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和睦,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要坚持法治、德治、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让村民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扬和传承优良的传统道德观,把尊老爱幼、济贫扶弱、维护公益作为道德标准去衡量。每一个村民的言行举止,要把乡规民约、村民自治整合起来,在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基础上,把乡村治理结构中的切合当地实际的村民自治与法治、德治结合起来,形成治理有序的规范体系。只有有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大家庭里,这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了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制度和体制机制上切实保证政策的延续性,真正保障广大村民的利益,报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报告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我们一般界定土地承包制第一轮大致以1978年开始到1998年结束,第二轮为1998—2028年,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那就是2058年,到那时中国可预见地是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阶段。这项改革政策规定让农民吃了定心丸,能够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解除政策多变的后顾之忧。同时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强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以增强农村党的建设的实力与活力。在生产方式上强调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进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从根本上将传统农业纳入现代农业的体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向市场化商品化的大农业转化。

  为了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报告特别强调了要培育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懂农业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真正理解和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敢为农业发展的开路先锋而不是教条主义、、空想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代言人,到农村瞎指挥、乱决策、祸害农民。爱农村,就是要让我们广大涉农机构和基层干部,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去关注农村,深刻认识中国本质是一个农业大国,认识农业兴则国家稳,农业旺则国家强的道理,把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打牢,是相关涉农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职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爱农民,就是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真正培育对农民兄长的浓浓情感,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关爱农民的生产生活,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农民,拜农民为师。只有建立起这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党和国家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才能达到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公报,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4.77%,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如何处理好城乡一体,避免其他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走过的弯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这一系列探索的集大成。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饱含了“乡村振兴”的诸多思想。简单梳理大致有以下主要思想:

  一是“两山理论”的提出。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便是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相互关系的著名的“两山理论”。

  二是“记住乡愁”的呼唤。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他还指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三是明确“新农村建设原则”。2015年1月,习在云南考察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寻找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10月19日,习参加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报告讨论时说:“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本,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要对乡村旅游做分析和预测。如果趋于饱和,要提前采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五是要把厕所革命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2017年11月,习对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两年多来,旅游系统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体现了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在国家行政管理和具体执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0月,党的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下,2008年浙江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考察安吉后说:安吉进行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标本。

  三是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此后,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出台系列文件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和工作要求。

  四是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试点工作。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业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6月5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份开展试点工作。每个试点省份安排1个试点项目,按3年规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地方财政资金按50%投入,3年共投入2.25亿元,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的。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性的农业国,农业国其文化的根基就在于乡土,而村落则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振兴乡村的本质,便是回归乡土中国,同时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超越乡土中国。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身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们理想的再实践、再创造。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由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人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诚如梁漱溟所言,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于近些年来的乡村破坏而激起来的救济乡村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业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晏阳初是另一位“乡村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倡导者。晏阳初发起并组织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率领他们进行“博士下乡”,到河北定县农村安家落户,在乡村推行平民教育,以启发民智来实现他的“乡村建设”理想。他提出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再一位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便是卢作孚,他是一个实业家,他认为中国乡村衰败的根本在于乡村缺乏实业做支撑,于是他在重庆北碚开展了一系列的实业救乡村的活动,在那里修建铁路、治理河滩、疏浚河道、开发矿业、兴建工厂、发展贸易、组织科技服务,进而探索以经济发展来推动乡村建设。

  虽然他们的实践在抗战烽火中被中断,即使不被中断,实践也必然会失败。因为不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没有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爱国知识分子们的满腔热血最终只会化为一盆冰水。但是他们提出的发展乡村教育以开民智,发展实业以振兴乡村经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以建立乡村治理体系等思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然有着启示作用。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我们常说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等,构成中国乡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就是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第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有力抓手。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习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粮食生产这一农业生产的核心成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使农业大发展、粮食大丰收。要强化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而不会受国际粮食市场的左右和支配,从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是符合我国全面实现小康,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明确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乡村不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所以振兴乡村对于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