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汽车电子行业呈现出智能化、网联化、集成化等的新发展的新趋势,促使传感器等核心部件需求日益增加及数据总线技术关键技术逐渐普及。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1-2027年汽车电子行业细分市场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汽车上的广泛使用促使现代汽车技术更加智能化,“人、车、环境”之间的智能协调与互动愈发频繁。
汽车控制管理系统智能化体现在能够主动协助驾驶员实时感知、判断决策、操控执行上,其中“感知能力”的获取依赖于传感器和互联网提供的驾驶环境信息,电控单元通过算法软件处理传感器信号,分析判断驾驶员的动作意图,分析车辆自身状态和驾驶环境,最终发出控制指令,执行层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协助驾驶员操控汽车。汽车电子智能化这一趋势在无人驾驶系统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汽车电子的智能化,促使其所需要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传感器种类、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并且在性能上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抗外部电磁干扰能力,在严苛的使用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精度。
越来越多的电子系统在汽车上不断应用促使汽车电子技术功能日益强大的同时,也导致了汽车电子系统的日益复杂化,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共享和各个系统间的功能协调变得愈发重要。利用总线技术将汽车中各种电控单元、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灯联接起来构成汽车内部局域网,各子处理机独立运行,控制改善汽车某一方面的性能,同时也为其他电子装置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汽车网络总线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有望实现数据间的快速交换与高可靠性,逐步降低成本。
单一的机电一体系统已满足不了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一体化集成逐渐被提上议程。基于网络化的基础,集成控制管理系统是指通过总线进行网络通讯实现传感器和系统的信息共享,通过控制器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和优化,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汽车电子集成化除了能加强系统性能,还能达到降低系统总成本的目的。
汽车电子行业的市场需求与汽车整车的产量及汽车配置级别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在全世界汽车产业汽车产销量稳步增长的带动下,全世界汽车电子市场需求也出现了迅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新兴市场国家汽车普及率、渗透率逐年提升,带动了上游汽车电子行业市场需求的爆发;另一方面,随着汽车普及率的提高,花了钱的人汽车驾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汽车配置级别的整体提升,也带动了以传感器为代表的汽车电子科技类产品需求的增长。
正常情况下,低配置的普通代步汽车一般安装十几个或数十个传感器,而随着消费者要求的不断的提高和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深入,汽车整车厂商对汽车配置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市场最新款的中高档汽车普遍安装上百个甚至几百个传感器,带动了整个汽车电子行业出货量的迅速增加。预计未来五年内,全世界汽车的增量市场规模将一直增长,汽车产业的整体配置级别也将不断的提高,相应配套的汽车电子行业市场需求规模也将持续增长。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整体处于相对开放和市场化的竞争环境,行政干预较少,既有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不同背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本土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下,不同企业采取了不一样的竞争策略,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般是通过二级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来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而我国本土汽车电子生产企业则通过逐步强化研发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不断缩小与外资竞争对手的差距。
2009年以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特别是一级配套供应商市场)主要被国际巨头控制,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德赛西威、华域电子、均胜电子以及豪恩电子等为代表的国内汽车零部件厂商群体迅速崛起,竞争实力逐步的提升,部分优质内资企业已经具备了与汽车整车厂商同步开发的能力,逐步开始步入整车厂商的全球采购体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根据我国于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工信部等十二部委于2013年发布的《关于快速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生产规模,与整车生产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在之后的数年间,陆续出台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的策略》《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车辆智能管理)》等法规,指明了汽车未来智能化、网联化和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依托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升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完善的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提升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特别是汽车电子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汽车智能化水准不断提升,自动驾驶进入高级阶段,催生了对车载传感器的更高需求
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将演变为颠覆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汽车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以美国为例,从2009年的《美国创新战略》到2013年的Safety Pilot项目的顺利进行,再到2015年无人驾驶技术测试之城Mcity的对外开放,美国已经将智能驾驶和无人驾驶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美国的带动下,英国、荷兰、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纷纷跟进,出台政策推动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
工信部于2015年12月发布的《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提出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组织开展车联网试点、基于5G技术的车联网示范,把汽车驾驶的智能化相关要求更加细化。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需要依赖以汽车电子为载体的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革新是实现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和无人化的重要前提,随着全球各国汽车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政策的逐步细化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加快,汽车电子行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极。
作为汽车制造业的上业,汽车电子业所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与汽车产量及更新换代周期密切相关。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缓和,全球汽车产量稳步增长,2011年年产量突破8,000万辆,2015年起全球汽车年产量突破9,000万辆、达到9,068万辆。2018年、2019年虽然全球汽车产量均出现了同比下滑,但仍保持在年产9,000万辆以上的高水平。全球汽车产量总体呈先增后降态势,2020年全球产量为7762.2万辆。全球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汽车产量的持续增长为上游汽车电子行业的扩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
此外,近年来,下游汽车整车制造商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全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已由之前的4-5年缩短至1-3年,改进车型的改进周期也由原来的6-24个月缩短至4-15个月。整车车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带动了上游汽车电子行业的开发和生产速度,进一步推动了汽车电子行业市场需求的扩张。
2005年,我国乘用车产量仅为397.11万辆,而到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2,471.83万辆,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46%。虽然2018年至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但是自2015年以来,我国乘用车的年产销量均稳定在2,000万辆以上,总体市场规模巨大。我国的人均、户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同时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汽车消费群体将进一步下沉、消费基数将有望扩大,消费升级、拉动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国内的汽车消费需求,为汽车电子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汽车电子企业生产成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汽车电子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行业内大型企业一方面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降低单条生产线的用工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汽车零部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不论是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生产线的建设还是自动化改造,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为民营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普遍较弱,资金来源主要为企业留存收益的股东投入和银行融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行业内大多数民营企业生产及研发投入不足,对与下游客户同步研发、产能配套的能力产生了较大制约,无法有效把握行业机遇来实现企业业绩的快速增长。
由于近年来部分国家主动挑起的贸易摩擦、人为制造的贸易壁垒,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影响,使得芯片等下游整车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生产、运输、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部分主流车厂如美国福特汽车、通用汽车、本田汽车等出现了部分车型、部分产线停产的状况。下游整车生产由于宏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关键零部件无法满足生产所需而形成的产能闲置,将有可能冲击到上游汽车电子行业的正常经营。
我国于2018年取消了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将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不超过2家的限制,届时汽车外资投资将全面开放。
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全面开放,下游整车市场格局预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可能会重塑国内整车生产、销售格局,进而传导到上游汽车电子行业等配套行业。
汽车电子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包括研发、销售、管理人才在内的核心人才、特别是具有复合能力的综合人才,是企业运营的关键。
汽车电子行业作为汽车整车行业的上游,汽车整车制造商对于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要求,作为车规级产品的前装供应商,需要具备雄厚的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响应配套能力、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和稳定的产品质量。
因此,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具有专业知识的销售人才、质量控制人才成为保证汽车电子产品质量的关键,行业内企业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具备市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汽车电子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企业需要储备大量软件、电子、通信、传感、结构设计和工程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研究开发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引进、人才梯队的建设已成为汽车电子行业的进入壁垒之一。
现代汽车工业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功能的多样性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电子作为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类型之一,是用以感知、计算、执行汽车的各个状态、功能的产品,因此其质量的稳定性、功能的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汽车电子产品往往是根据整车厂商的技术要求或与整车厂商协作开发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需要充分理解整车厂商的设计理念,迅速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运用于产品开发中,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工艺开发、样品试制、样品送检、小批量试产等前期准备工作,对技术研发团队的技术研发实力、工艺设计能力考验较大,也为本行业的新进入者造成了较高的技术研发壁垒。
全球汽车主机厂商在选择上游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合格供应商评审和认证体系,供应商评审和认证是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进入汽车主机厂商一级供应商体系的重要前提。通常情况下,供应商评审和认证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需要通过国际组织、各国和地区汽车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的零部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比如IATF16949第三方认证审核。其次,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要与汽车主机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必须要接受产品质量、设计、开发、物流、管理、成本、财务状况、安全环保、劳动保护等一系列全方面的审核,审核通过的合格供应商才能参与主机厂配套产品的试产和供应,并在通过主机厂的检测程序后,才能进入主机厂商的整车配套体系,与整车厂商达成批量供货的长期合同。从产品提交认证到最终批量供货,整个周期一般需要两到三年,严格的评审和认证体系对本行业的新进入者构成了较高的壁垒。
近年来,全球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整车产销量快速增长,带动了汽车零部件行业需求的爆发。汽车整车厂商特别是国内整车厂商在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对供应商供货的及时性、规模化供货能力尤其看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要持续、稳定地获得整车厂商的订单,需要先期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及库存备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进入竞争者的资金实力形成了考验。
此外,汽车整车厂商具有较强的市场地位,大多实行原材料“零库存”的经营策略,一般在领用供应商的零部件后才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成品库存金额相对较大,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带来较大压力,也提高了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新进入者的资金壁垒。
随着全球各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多样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及新模式的开发也不断加快,对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新品设计管理、产品开发管理、项目统筹管理、精益生产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只有建立了良好、系统的经营管理体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才能更好融入和适应全世界汽车工业的变革进程,也才能更好匹配下游客户的需求,并及时回应客户反馈,提高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和订单获取能力。而新进入行业的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较难获得汽车整车厂商或其一级配套供应商的订单。